下面從蒸汽機車的出現(xiàn)及其發(fā)展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車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利用人力和畜力作為車輛的動力源,后來發(fā)展到利用自然力制造出了風力車。再隨著機械業(yè)的發(fā)展,又有人制造出了滑輪車、發(fā)條車等。但這些車輛都因缺乏使用價值而沒有得到世人認可。
十八世紀中葉,瓦特蒸汽機的出現(xiàn),成了歐洲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導火索,它為蒸汽機車的誕生奠定了基礎。1769年,法國工程師兼陸軍炮兵大尉尼古拉斯·古諾(N·JCUGNOT)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輛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前三輪車(題圖)。當時制造這輛車的主要目的是為牽引火炮。車身為木制,用三個龐大車輪支撐。前輪直徑1.28米,后輪直徑1.5米。車的前部設有“梨”形鍋爐,鍋爐后部有兩個容積為11加侖的汽缸,鍋爐產生的蒸汽被送入兩個汽缸,推動兩個活塞運動。通過簡易曲軸把活塞運動所產生的力傳給前輪,由前輪帶動整車行駛。這輛車看上去雖顯笨重,制作簡陋且工作效率不高。但它采用了機械動力,實現(xiàn)了自驅動,亦即現(xiàn)代意義上的“自動化”,這完全可以說是一次歷史性飛躍。以此為起點,到十八世紀末,歐洲各國及美國又先后制造出運載物資、運送人員等用途更加廣泛的蒸汽機車,車身和其它結構有了很大改進。到十九世紀中期,便形成了一個蒸汽機車的全盛時代(本文專指公路蒸汽機車)。所以,蒸汽機車在人類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蒸汽機車與現(xiàn)代汽車相比具有自身驅動,不依靠軌道和架線,裝有車輪,能在道路上行駛等特點。不同之處,它是以外燃機作為動力源的。但外燃也好,內燃也罷,都屬發(fā)動機范疇,只是形式不同。由此可見,從動力來源看,不論它使用何燃料,只要靠自身驅動,就已具備汽車的基本條件。因此,蒸汽機車可以稱之為汽車。
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車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奔馳(Karl Benz),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輛以汽油為燃料,以內燃機為動力,主要用于人員乘坐的現(xiàn)代汽車“奔馳一號車”(圖2),并獲得了專利權。車上裝有三個實心橡膠輪胎的車輪,前面一個小輪,后面兩個大輪;將一臺單缸四行程汽油發(fā)動機設置于兩后輪之間;發(fā)動機產生的動力靠齒輪和鏈條機構傳給裝有差速器的后軸,行駛方向靠操縱桿控制。為了提高人員乘坐的舒適感,在車架和車軸間裝有鋼板彈簧懸架,使之更加具有現(xiàn)代汽車的特點。
以內燃機作為驅動力可使汽車的車體輕穎靈巧,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省力。同時也使得汽車工業(yè)得到了一次技術和理念上的升華?!捌嚒币辉~是外來語,冠之“Automobile〃其中并沒有內燃機、外燃機和使用什么燃料之意,更沒有特指以汽油為燃料,其本意就是“自行驅動”。因此,諸如前文所述的汽車定義,就不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了。
三、不同燃料和
不同用途的汽車并存
1898年法國人狄塞爾(Deisel)首次在慕尼黑展覽會上展出了他研制的柴油內燃機,使得汽油汽車的主導地位受到挑戰(zhàn)。同年,美國人阿爾道夫·布什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輛柴油汽車。柴油汽車的出現(xiàn),拓寬了人們開發(fā)汽車用燃料的途徑。隨著汽車制造業(yè)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們又研制出以天然氣、煤氣、甲醇為燃料和以電能、太陽能為動力的汽車。這些以不同燃料和以不同形式的能量為動力的汽車的研制成功,既打破了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汽車就是以汽油為燃料這一概念的框架,也打破了汽車就是以“內燃機”為動力源的觀點。新能源的開發(fā)利用,使得汽車家族不斷發(fā)展壯大,用途更加廣泛,并隨之派生出了具有各種用途的動力機械,使汽車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一個琳瑯滿目、百花爭艷的美好景象。諸如:灑水車、消防車、工程車、大型平板運輸車、掃雪車、翻斗車以及擔負各種軍事任務的汽車不勝玫舉(圖3)。這些汽車雖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用途迥異,但都未異出汽車的整體特性,都是基于交通運輸這個本能派生出來的。按照西方“汽車”初現(xiàn)時的界定,它們都應屬于“自動車”的范疇。
摩托車是英文Motorcycle的譯音。Motor是發(fā)動機,cycle是自行車江蘇兒童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越跑越快》)。三輪摩托有兩種,一種是在功率較大的二輪摩托車上加裝一個有車輪的邊斗而成的側三輪摩托車;另一種是一輪在前居中,兩輪在后的三輪摩托車。這就說明摩托車是在自行車或類似自行車的車體上加裝發(fā)動機而成的。它的車架與汽車的車架有著截然不同。而三輪摩托車則是由二輪摩托車派生出來的。它雖屬于“自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