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制動系統(tǒng)是如何發(fā)展的?
汽車制動系統(tǒng)的發(fā)展經歷了多個階段。
最初的汽車沒有制動系統(tǒng),隨著車速提升,制動系統(tǒng)才逐漸出現。
1900 年,威廉·邁巴赫發(fā)明了鼓式制動器,它成本低、結構相對簡單,在 1920 年成為汽車標準配置。但鼓式制動器散熱差,易熱衰竭,制動力不穩(wěn)定,如今主要用于制動負荷小的后輪和駐車制動。
兩年后出現的盤式制動器,早期因金屬材料和制造工藝限制,剎車片壽命短未普及。后來隨著技術發(fā)展,解決了壽命問題,20 世紀 70 年代大部分汽車配備了盤式制動器。
20 世紀 80 年代后期,防抱死制動系統(tǒng)(ABS)廣泛應用于汽車。它能在制動時自動控制制動力大小,使車輪處于邊滾邊滑狀態(tài),保證車輪與地面附著力最大,如今已成為汽車標配。
到了 1930 年,出現壓力制動,由制動踏板、推動桿、制動主泵和液壓管路組成,依賴駕駛員踩踏制動踏板推動推桿,無助力器協(xié)助。
1980 年至 2000 年,電子制動登場,由制動踏板、推動桿、制動主泵、真空助力器和液壓管路組成,通過加配 EVB 和 ABS/ESC 提升性能。
2010 年至今,線控制動分為 EHB 和 EMB。EHB 由制動踏板、ECU、位移傳感器、電子制動助力泵、液壓管路組成,ECU 根據踏板傳感器信號判斷制動意圖,通過電機驅動液壓泵制動,分為 Two-box 和 One-box。EMB 由制動踏板、ECU、位移傳感器、電子制動助力器、電機、通訊信號等組成,所有液壓裝置被電子機械系統(tǒng)替代,ECU 根據傳感器信號及車速等狀態(tài)信號驅動電機產生制動力,不過目前此方案未量產。
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傳統(tǒng)車的真空源由發(fā)動機負壓產生,而新能源車因發(fā)動機不工作或無發(fā)動機,無法獲得穩(wěn)定真空源,且要回收制動能量,解決方案包括使用電子真空泵或電子線控剎車系統(tǒng)。電子真空泵能耗低、性能穩(wěn)定、成本低,是目前主流方案。而未來趨勢是電子線控剎車系統(tǒng),其能更好適應汽車電氣化和自動化發(fā)展。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 整理于互聯網)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