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承載式車
承載式車身是一種將車架與車身合二為一的汽車底盤結構,沒有獨立剛性車架,車身直接承受全部載荷 。這種結構以薄板為主,部分有副車架,負載經懸架傳至車輪。因其質量輕、重心低、行駛平穩(wěn)且省油,還能提升操控性與空氣動力學性能,被廣泛應用于大部分民用車輛。不過,它也存在易傳噪音、底盤強度有限等不足 。
從結構組成來看,承載式車身主要由車身板件和車身結構構成,像是車身覆蓋件與車身結構件共同搭建起整個車身的框架。所有的發(fā)動機、底盤等總成部件,都被精準地裝配在車身上預先設計好的位置。沒有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梁,懸架直接與車身相連,使得車身成為一個完整且統(tǒng)一的受力整體,每一個構件都參與到承載的任務當中。
在優(yōu)點方面,承載式車身表現得可圈可點。質量輕這一特性,不僅讓車輛加速更為輕快,制動距離也能有效縮短,還極大地提升了燃油經濟性,為車主節(jié)省了不少開支。較低的重心讓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更加平穩(wěn),特別是在高速行駛或者轉彎時,能給駕乘人員帶來足夠的安全感。而且,它良好的空氣動力學性能,也進一步提升了車輛的整體性能。
然而,承載式車身并非十全十美。路面產生的顛簸、發(fā)動機的運轉噪音等,都很容易直接傳入車內,影響駕乘的舒適性。并且,相比一些大梁結構的車身,它的底盤強度相對有限,在面對復雜惡劣路況時,通過性就會大打折扣。同時,由于其結構的復雜性,制造成本也相對較高,后期如果需要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改造,難度也會很大。
總體而言,承載式車身憑借諸多優(yōu)勢成為民用車輛的主流選擇,但也因其缺點在某些特定場景下存在一定局限性。在購車時,消費者需結合自身需求和使用場景來綜合考量是否選擇承載式車身的車輛。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 整理于互聯(lián)網)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