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東南亞失勢,中國品牌重構版圖
曾經,東南亞是豐田等日系車的“穩(wěn)固后院”。過去半個世紀,日系車憑借可靠耐用的產品特性與完善供應鏈體系,在該地區(qū)近乎壟斷,泰國更是豐田重要海外生產基地與出口樞紐。
2025 年 8 月,豐田全球銷量達 84.5 萬輛,同比增長 2.2%,看似成績不錯。但區(qū)域分布卻呈現(xiàn)分化,增長主要源于北美和歐洲,亞洲市場尤其是東南亞表現(xiàn)不佳。當月,豐田在印尼銷量同比下滑 19.2%,在泰國下降 3.2%,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也面臨類似困境。而這些東南亞國家汽車整體銷量卻在上升,意味著市場格局正發(fā)生深刻變化。
如今,東南亞街頭汽車品牌正在更迭。在曼谷、雅加達、馬尼拉和吉隆坡等地,“BYD”“ORA”“Neta”等中國品牌電動車的身影日益常見,“Toyota”則逐漸減少。這背后,是東南亞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崛起。
泰國政府大力支持電動車發(fā)展,每輛電動車補貼 15 萬泰銖。2025 年上半年,泰國純電車型銷量達 5.4 萬輛,同比激增 61%,全年預計突破 10 萬臺,占新車銷售近 20%。2024 年印尼純電銷量 4.3 萬輛,同比猛增 151%,且今年仍在加速,印尼政府還計劃到 2030 年使電動車產量占汽車總產量的 25%。據(jù)國際能源署報告,東南亞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動車市場之一,年復合增長率超過 50%。
面對此機遇,中國汽車品牌積極布局,采取與傳統(tǒng)汽車企業(yè)不同的戰(zhàn)略路徑,從一開始就著眼于全產業(yè)鏈布局。比亞迪在泰國羅勇府工廠年產能達 15 萬輛,還配備完整電池組裝線。長城汽車也在當?shù)亟ㄔO智能化工廠。
與之相比,豐田轉型滯后。傳統(tǒng)研發(fā)周期通常需 3 - 4 年,而中國品牌推出新車型周期僅為 6 - 12 個月。豐田在泰國投資 50 億泰銖建設電動車生產線,雖有行動,但在快速變化的市場面前,仍難以迅速扭轉局面。
曾經在東南亞占據(jù)主導地位的豐田,如今優(yōu)勢不再,而中國品牌憑借精準的產品定位、快速的研發(fā)迭代和全產業(yè)鏈布局,正重構東南亞汽車版圖,成為該地區(qū)汽車市場的重要力量 。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