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輪距的區(qū)別是設計時人為造成的。理論上前輪輪距大于后輪輪距的優(yōu)勢是3360。汽車高速過彎時,外側前輪受力最大,前輪踏面越寬,側翻扭矩越小,所以后輪踏面一般大于后輪踏面。后輪輪距可以完全大于前輪輪距,增加了汽車在高速直線行駛中的穩(wěn)定性。比如中國的前后輪距分別是1699MM和1520mm。
雨燕(
查成交價|
參配|
優(yōu)惠政策)前后輪距分別為1 470 mm和1 480 mm。軸距和輪距沒有固定的比例。軸距大的話,轉彎半徑大,曲線表現(xiàn)不好,但是增加了車內空間,提高了舒適性。
馬自達6(
查成交價|
參配|
優(yōu)惠政策)是B級車,軸距2.7米,但為了追求性能軸距可以縮短。輪距直接影響一輛車的前后寬比。相對于其他尺寸,輪距更受機械布局(尤其是懸掛系統(tǒng)的類型)的影響,這是設計師前期需要確定的參數(shù)。一般汽車前輪輪距略大于后輪(相差約10-50MM),即車身前半部分略寬于后半部分,這與氣流動力學有關。但有些機械布局特殊的車,比如法拉利的512TR,在后輪軸上配備了大型水平對置12缸發(fā)動機,使得后輪輪距比前輪輪距大很多,這就需要特殊的設計。操控性方面,輪距越大,轉向極限和穩(wěn)定性越高。很多高性能跑車車身板條向外甩,就是為了最大化輪距。后輪輪距大于前輪輪距對行駛的影響就是轉向不足的定義:1。轉向不足和轉向過度是平衡車輛操縱的最重要的標準。轉向不足意味著車輛需要更多的方向盤角度來保持所需的路線。2.轉向不足是由于前輪胎與地面之間的轉彎角的建立速度高于后輪胎與地面之間的轉彎角的建立速度;3.正常情況下,車輛需要一定的速度才能進入穩(wěn)態(tài)。轉向不足可以使車輛在較低的速度下進入穩(wěn)定狀態(tài)。一旦車輛處于平衡狀態(tài),車身的扭轉角度就不會隨著方向盤角度的增大而繼續(xù)增大。所以方向盤變輕了。即使加上了轉向角,車身還是按照原來的路線行駛,車身的扭轉角度不會改變。
0有用
0踩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