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分析德國人自己做了這樣一個試驗:他們將一只雞蛋固定在一個小木頭車上,以一定速度撞向另一塊固定的木樁。木頭車直接碰到木樁后停住,車沒有任何損壞,但車上的雞蛋卻碎了。第二次試驗,雞蛋固定方式和撞向木樁的速度都不變,但在木頭車的前端貼上幾個空的火柴盒,結(jié)果碰撞時火柴盒被壓癟,但雞蛋卻保持完好。不難理解,這個試驗?zāi)M的是人處在高速運動的汽車內(nèi)的情況,雞蛋好比人,硬木頭車好比堅硬的車殼。如果車殼是一個剛性物體,撞擊的沖力就全部由人承擔(dān),人能承受的沖力比雞蛋大,但也是有限的,只要速度快到一定程度,碰撞時瞬間減少的速度超過人體的承受能力,人就會受傷。也就是說,車殼越硬,撞擊的瞬間越短,轉(zhuǎn)移到人身上的沖擊力就越大,人傷得也就越重。然而德系廠商(查成交價|參配|優(yōu)惠政策)和其他廠商對車身鋼板的厚薄指標相差并不大,這一點大家如果參觀過汽車生產(chǎn)工廠或者在4S店維修車間關(guān)注一下,都不難下此定論。有的人用手去按車的發(fā)動機蓋、車門、翼子板等部位,說“一按一個坑”,這多少有些夸張,不過按得動或者能感覺到鋼板有彈性的情形確實是存在的,實際上這是跟車身鋼板的固定點多少和部位有關(guān)。其實,往往是德系車在鋼板和車身骨架之間多加幾個固定螺釘,“車皮”就沒那么容易被按動了大家說車身重量十足同級車里,德系車的車重確實相對較重,這就是人們常說重的車說明用料厚道、鋼板扎實,安全性肯定好。教授的分析汽車并不都是由鋼板構(gòu)成的,發(fā)動機、傳動系統(tǒng)、底盤、懸掛、內(nèi)飾、科技配置、電子元(查成交價|參配|優(yōu)惠政策)器件乃至玻璃等都有很大的重量,車身重量往往只占整車重量的40%~50%。單看一款車的總重,根本不能判斷該車車架構(gòu)造部分用料如何。即便給你一個車架構(gòu)造的重量,你也不能判斷它的剛性如何。因為好的材質(zhì)可以做到又輕又剛性又好,比如碳纖維。但為什么德系車在很多事故中能保持毀壞程度比較低呢?假設(shè)A車和B車迎頭相撞,A車比B車重一倍。那么輕一倍的B車在碰撞中產(chǎn)生的沖擊加速度是重一倍的A車的2倍(牛頓第二定律)。也就是說,輕車B確實承受比重車A高一倍的沖擊加速度,它里面的乘員肯定更危險。所以從兩車對撞角度說,重的一方受傷幾率更低。但需要說明的是,越重的車,對吸能緩沖構(gòu)造設(shè)計的要求越高,越要用到復(fù)雜的結(jié)構(gòu)和材料。如果在同一個NCAP的碰撞測試中,相對重的德系車和其他車拿到了相同的成績,那更重的德系車撞上輕一些的其他車確實會占便宜。大家說必帶防撞梁準確的說是指車架前后兩端、樹脂保險杠之內(nèi)的橫置金屬梁。這個裝置對于發(fā)揮車架的安全性能,包括讓前后端的撞擊緩沖區(qū)發(fā)揮最佳效果確實是有幫助的。因為外掛式的防撞梁往往也是撞擊緩沖機構(gòu)的一部分,起到讓能量更有效傳遞和轉(zhuǎn)移的作用。教授分析從設(shè)計理論上,也不能說防撞梁一定非有不可,具體還是要看車體構(gòu)造是怎么設(shè)計的。有的車在前后端雖然看不見裝上去的防撞梁,但車架的前圍、后圍進行了構(gòu)造強化,同樣可起到防撞梁的作用。防撞梁的另一個效用是作為低速碰撞時的緩沖件,防撞梁與車架固定點之間通常會是一個易折疊構(gòu)造(吸能盒),一旦發(fā)生低速下的碰撞 (例如5千米/時以下),防撞梁可以保護外保險杠不出現(xiàn)大的形變,防撞梁本身也不會變形,變形就由防撞梁與車體大梁之間的小吸能盒吸收了,用戶僅需要更換新的小吸能盒,它的成本往往不貴。這就是防撞梁能降低低速碰撞維修成本的原理。從這一點說,有防撞梁比沒有確實要好??偨Y(jié)教授只是想相對客觀的去討論德系車安全性這個問題,不是說德系車就是比其他車要安全,但德系車確實也是可以給你提供足夠安全的使用體驗,不黑也不贊??陀^的去評價,給大家一個可靠的買車參考,買車時不要盲目相信坊間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