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邦公益行-名師課堂|知其源,知其因,習之
“輪子上的課堂”公益支教項目是由廣東仁孚怡邦創(chuàng)立,秉持仁孚ETC服務理念,積極攜手專業(yè)支教社會人士及機構,履行社會責任、援助社會弱勢群體的長期公益支教項目,致力于為需要關愛的貧困學子提供愉悅、透明、便利的支教幫助。
仁孚怡邦與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yè)學校進行了多年的校企合作,讓學校獲得可持續(xù)性的幫助:定點招生、師資培養(yǎng);在學生后續(xù)就學就業(yè)方面,致力為偏遠地區(qū)的孩子開拓更廣闊的教育和就業(yè)渠道,提供招生渠道免費就學、就業(yè)指導及定向招聘等幫助。激勵山區(qū)孩子努力拼搏,奉獻社會;在師資培養(yǎng)方面,邀請專業(yè)導師定期輔導當?shù)乩蠋煟嵘龓熧Y專業(yè)教學水平,為當?shù)睾⒆觽兊陌l(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可能性。
劉釋之,詩書畫家,主張“詩貴孤,畫貴靜,人貴在做事”。此次與仁孚怡邦“輪子上的課堂”公益支教活動一起走進韶關聞韶,和孩子們逐本溯源,發(fā)現(xiàn)書法之美。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劉先生的課堂吧!
通過藝術,學會做人。
對于此行,劉先生充滿期待與感慨,家鄉(xiāng)在韶關的他,對于韶關的歷史和文化,總能引經據(jù)典,和同行的志愿者們分享?;趯亦l(xiāng)的熱愛和對中國傳統(tǒng)國粹的熱愛,劉先生的書法課,從“我是誰?從何而來?去往哪里?”的探索開始。
從舜帝南巡的典故說起,劉先生和同學們追溯了仁化的歷史,2000余年的歷史積淀,三地交界的地理位置,讓仁化成為文化的交匯之地。往近了說,仁化是廣東省重點革命老區(qū)、紅軍長征突破國民黨第二道封鎖線的主戰(zhàn)場,擁有210多處紅色革命遺址,留下了毛澤東、鄧小平及8位開國元帥的光輝足跡,留給仁化后代子孫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這樣的家鄉(xiāng),是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的,有了認同感,孩子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才會油然而生。
劉先生表示,寫字也好,藝術也好,都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修身,做人。后天的教育,孩子們學習到的東西,都是后天成長的重要因素,短短的一堂課,不可能和孩子們講通講透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如何能夠讓同學們能夠迅速掌握書法的秘訣呢?八個字,“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做到這兩個“全”,便是古人說的“萬毫齊力”。
“學會這一點,將會是終身受用的!”劉先生在課堂上將自己多年的書法秘訣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同學們。而為了讓當?shù)氐膶W子能夠更好地習得書法,仁孚怡邦特意為其準備了文房四寶,鎮(zhèn)泰學校的張校長表示,會把這一套套文房四寶放到書法教室,鼓勵讓更多的孩子體驗,愛上書法。
從歷史的淵源,講到書法習得的技巧,在劉先生的指導下,孩子們都紛紛動起筆來,從歷史的淵源,講到書法習得的技巧,在劉先生的指導下,孩子們都紛紛動起筆來,從最基本的“點橫豎撇捺”開始,嘗試用毛筆,留下印記。
此次劉先生的書法課堂面向的是高年級的同學,在授課的過程中,引起了低年級同學們的圍觀,他欣慰地表示,看到他們對“筆墨紙硯”渴望的眼神,和想要嘗試書寫的積極,覺得這一次的支教,沒有白來。
仁孚怡邦和仁化縣,都以“仁”而帶之,而仁孚怡邦此次的公益支教,就像一縷春風為這里山區(qū)的孩子帶來希望,這讓劉先生有了賦詩的靈感,在支教之后留下了此行的感悟,也是對鎮(zhèn)泰學校的美好祝福,望其書香氣厚重,桃李欣向榮。
春風送暖色,千里逐云晴。
裹挾書香氣,奏鳴簫韶聲。
不聞白石老,還見渥丹清。
萬類皆仁化,欣欣桃李生。
注:白石,所支教學校鎮(zhèn)泰學校位于仁化縣聞韶鎮(zhèn)白石嶺下。渥丹,指仁化丹霞山,古有"色如渥丹"形容丹霞山者。
經過這次支教之后,劉先生感慨地說,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夠讓他們更好地汲取所需的知識。像仁孚怡邦這樣的支教活動,只是萬千愛心活動的一小點,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活動,會影響越來越多有心的熱愛公益慈善的愛心人士加入到其中,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卻能匯成愛的洪流。這一股暖意,能夠為山區(qū)的孩子們在寒冬中帶去希望,在困境中帶來力量,如此這般,便是公益支教的意義所在。
今年仁孚怡邦“輪子上的課堂”主題國風當?shù)溃?lián)合采墨堂邀請廣東具有知名度的書法家、畫家一起參與,把國風教育與國學經典帶進今年支教課堂,傳承國粹精神與中華文化。接下來,我們將走進漠陽先生的課堂,激活文化傳承的脈搏共振。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