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的浪潮,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一些地方政府那只不僅看見,而且伸得過長的手很難看了。所以,有關城市的官員們在談到本地的汽車市場時,大都愿意稱它是對內開放的;在談到出租車市場由本地產車獨霸的現狀時,無一不宣稱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并沒有政府的干預。
顯然,要人們相信這種說法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官員在特別強調地產車維修、服務、零部件供應等決定性的優(yōu)勢時,恐怕忘了,相對上汽桑塔納轎車,大多數本地產車不過是后來者,上述優(yōu)勢本來是在先前就占據在這塊市場上但后來被排擠出局的外地產車那邊。
我們的一些地方長官,甚至不愿拿出后來者居上這樣一種更值得自豪的理由,似乎生怕這會為別的外地后來者居上留下借口。假如官員們謙虛地退一步,只強調各有各的優(yōu)勢,只有本地產車才最適合于本地的話,那幾乎是在宣判本地汽車生產廠家的死刑,因為廠家若只能生產適應本地的車,而在其它市場上競爭力極小,那么,其生產規(guī)模將會受到嚴重限制,存活機率會在逐步開放的市場(2年內還要對外開放)中變得極小。而生產規(guī)模恰恰是中國汽車工業(yè)提速發(fā)展亟待解決的要害問題。
更重要的,“互設壁壘”最終引發(fā)內耗,導致兩敗俱傷。長此以往,各地紛紛效仿,全國汽車市場必然陷入無序競爭而難以闊步發(fā)展。而此時,逐漸沖破關稅壁壘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外品牌將坐收漁翁之利。某種程度上講,中國汽車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是“逼”出來的。
正是清醒地看到了這一點,湖北率先把市場的大門進一步放開,體現了自信,更體現了誠信,是真正規(guī)范的市場行為。因此,市場研究專家認為,奇瑞中標湖北政府采購,這在全國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將大大推動市場環(huán)境的良性發(fā)展,是一家企業(yè)用多少錢都無法買到的。
有專家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最大挑戰(zhàn)在于政府職能的轉換。就這個視角而言,湖北省已經在汽車市場領域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上一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