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車和熱車的機油尺差距是多少
涼車和熱車的機油尺差距一般在 0.5 - 1CM 左右。
熱車時,機油液位應該不超過機油尺上下刻度線之間的二分之一,整體處于偏下的位置;冷車時,機油液位在上下刻度線之間。
冷車時機油液位在上下刻線之間的 3/4 位置以上,熱車時機油液位在上下刻線之間的 1/2 位置以上,機油量就足夠了。
很多車型規(guī)定熱車時查看機油尺,此時冷車、熱車時機油液位相差不大,一般只有兩三毫米的差距,對應的機油量也就是幾百毫升,對發(fā)動機影響不大。
不過,機油標尺冷車看更準,可以把車先放一晚,冷車后再檢查機油液面。之所以有差距,是因為熱車狀態(tài)時,很多機油都在發(fā)動機的各部件或各種管路當中;冷車狀態(tài)下,所有的機油都流回到油底殼,機油自然會更多。
測量時,一定要用抹布擦干凈機油尺再插進去重新測量,這樣數(shù)值才準確。查看機油前,應該把車身停平,不要停在坡度上。
為確保機油量處于適當范圍,機油尺上有明顯的上限和下限標志。測量時要注意:車輛應停放一夜或至少半小時后檢查;看清油面正確位置,正反兩面都要看,以油面較低的一面為準;定期檢查機油尺,及時補充機油;注意觀察機油質(zhì)量變化;機油尺出現(xiàn)故障應立即更換。
在汽車日常維護中,機油液位變化值得注意。冷車時,機油尺液位應保持在上下刻度線之間正常范圍內(nèi),確保引擎啟動時有足夠潤滑。發(fā)動機熱車后,機油因工作稀釋并分布到各部位,導致液位下降。發(fā)動機特殊需求意味著要承受高負荷、高溫和燃油泄漏等問題,這些因素影響機油狀態(tài)。發(fā)動機冷卻后,要確認機油液位回到正常范圍,保證潤滑系統(tǒng)正常運作。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 整理于互聯(lián)網(wǎng))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