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兩驅和四驅哪個實用 怎么看出前驅和后驅四驅的區(qū)別
在這方面,網上也出現了一些“金句”,比如“前驅代步,后驅飆車,四驅搬磚”。很多人覺得這句話概括了三種駕駛模式的特點,非常貼切。
當然,有些跟不上“網速”的人還在問:“開車的方法是什么?”想買車如何選擇駕駛模式?
好了,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這個話題。
01
“前任代步”
在很多人眼里,前輪驅動確實是買菜走路的象征。畢竟10-20萬的主流價格區(qū)間基本都是前輪驅動的天下。
前置驅動一般稱為“前驅”,因為發(fā)動機通常水平放置在車的前部,傳動系統(tǒng)不必經過很長的乘客艙,所以通常更便宜,車內空間也容易寬敞實用,成為了買菜車的首選。
但如果你說前置驅動只能用來買菜,不能用來走路,那么馬上就會有車主站出來反對。
第一類是豪車。有的品牌考慮成本,有的純粹是執(zhí)著。比如國產的寶馬1系(查成交價|參配|優(yōu)惠政策)轎車,有一段時間不能接受,一直提倡后驅的寶馬也來了一款前驅入門車型,并不是因為成本。
另外,奧迪是前輪驅動的集群,當然也有世界聞名的quattro四驅系統(tǒng)。如今的前任豪車,其實大家都習以為常了。
第二類是小鋼炮。誰說前驅車只能行駛不能行走?只要你給它一個強大的動力系統(tǒng),在路上干掉后輪驅動不是問題,比如本田思域(查成交價|參配|優(yōu)惠政策)Type R。
不過話說回來,前置豪車的能見度還是比前置小鋼炮高,但至少證明了一點:前置車不僅可以買菜代步,還可以撐場面,下賽道!
02
“后驅賽車”
提倡后驅,說后驅是為“賽車”而生的人,很可能看中《頭文字D》。藤原拓海用后驅的慣性漂移打敗了一批跑車,讓很多80后、90后無比推崇,“前置后驅”模式逐漸被神化,被一些人稱為最理想駕駛模式。
但是,現實和動畫總是有差距的。當一些人擁有后驅時,他們發(fā)現他們根本分不清這個后驅和前驅的區(qū)別。
這其實很正常,因為市面上大部分后輪驅動的車都偏向于舒適性調校,車企不希望你拖著或者漂移出賽道。不舒服可以怎么辦?比如被粉絲神化的“大而超”的銳志(查成交價|參配|優(yōu)惠政策),其實運動性和操控性都不是很強。
另外,如果真的要“賽車”,不一定要有最好的后驅。某種程度上,“穩(wěn)”才是真正的“快”。更靈活的后輪驅動有時會帶來麻煩。相反是四驅。調整后可以得到更高的極限,對司機更友好。
至于《頭文字D》,有一段話是這樣的:開著AE86的藤原拓海被開著斯巴魯WRX(查成交價|參配|優(yōu)惠政策) STI(四驅)的藤本輕松超越。除了駕駛技術的問題還有其他原因嗎?
03
“四驅搬磚走爛路”
這句話的中心思想應該是說,四驅系統(tǒng)的車型“更硬”,更過得去,所以能搬磚,能壞。
一般來說,如果對比同車型的兩驅和四驅版本,肯定是四驅版本的通過性更強,但是要注意一點:并不是所有的四驅系統(tǒng)都是為越野而生的。
比如像路虎、Jeep、三菱的四驅系統(tǒng)側重越野,而奧迪、斯巴魯的四驅系統(tǒng)更傾向于提高車輛的操控極限。之前很多人會問,奧迪為什么不出一款硬派SUV?答案很明顯:quattro系統(tǒng)是為速度而生的。
同樣,很少有人會開著斯巴魯的車型去野外,但他們是在鋪路。車主們會說,斯巴魯的車真的好操控。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四驅(SUV)都可以越野,因為四驅可以分為適時四驅、兼職四驅和全時四驅,能否去野外玩得開心取決于你是否有一個非承載式的車身和幾個差速鎖。如果城市四驅堅持去野外逞強,那是沒得商量的。
所以,不是所有的四驅車都能“搬磚走爛路”,也不是所有的四驅系統(tǒng)都是為越野而生的!
04
寫在最后
可見“以前代步,以后競速(查成交價|參配|優(yōu)惠政策),四驅搬磚”這句話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并不能完全概括汽車產品的現狀,而且這種觀點似乎有些片面,容易讓消費者形成不正確的固有印象。
另一方面,其實前驅、后驅、四驅并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是相對而言,誰更適合某一類消費者。
比如簡單的代步車,配備全時四驅。即使你告訴消費者可以提高操控穩(wěn)定性,他也可能只是搖頭:油耗高!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