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AT變速箱比雙離合變速箱更穩(wěn)定,謝謝?
家用車中最受待見的自動變速箱恐怕就是AT變速箱了,很多人覺得它耐用、省心。而一提起雙離合變速箱很多人就談虎色變了。認為那是不靠譜的東西。其實事實也并非如此。AT變速箱
AT變速箱全稱是“液力自動變速箱”,靠內部的多組行星齒輪組以不同的狀態(tài)配合出不同的擋位。
上圖是一個行星齒輪結構,中間紅色的是太陽輪,三個藍色的叫做行星輪,固定行星齒輪的灰色架子叫做行星架,外面黑的是齒圈。行星齒輪組的太陽輪、行星架、齒圈都可以作為動力輸入端,再固定某個單元后可以實現(xiàn)轉速高低改變以及轉動方向的改變,利用多組行星齒輪相互配合就可以實現(xiàn)各個擋位功能。
比如上圖中,假設太陽輪連著發(fā)動機,那么固把行星架固定住以后齒圈會反轉,可以實現(xiàn)倒擋功能。
上圖是固定齒圈,讓行星架作為動力輸出入單元,可以看到此時太陽輪上得到了更高的轉速,此時可以實現(xiàn)高速檔的功能。還是這張圖,假設固定齒圈,讓太陽輪作為動力輸入單元,那么在行星架上就可以獲得更低的轉速,這樣就實現(xiàn)了低速擋功能。
而變速箱內部就是靠多組行星齒輪配合來實現(xiàn)不同擋位的。那么變速箱是怎么固定不同的單元呢?
在變速箱內部是通過摩擦片來實現(xiàn)固定不同單元的功能的。行星齒輪的齒圈和行星架上套著摩擦片,摩擦片與其共同轉動。而摩擦片之間有鋼片,鋼片和變速箱殼體相連。比如需要固定齒圈,那么用油壓壓緊齒圈上的摩擦片,這樣摩擦片和鋼片緊緊結合在一起,由于鋼片連著變速箱殼體,而變速箱殼體是不會轉動的,這樣就把齒圈給固定住了。
所以說AT變速箱換擋的時候都伴隨著不同的摩擦片、鋼片之間的分離與結合。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如果油壓不足導致摩擦片和鋼片之間摩擦力不夠,那么就會發(fā)生打滑,同時無法固定相應的單元,這時候變速箱就容易出問題。
但是AT變速箱有一個優(yōu)點,那就是所有傳動齒輪都是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換擋時只驅動摩擦片控制行星齒輪組的狀態(tài),沒有齒輪結合的動作。
所以說AT變速箱的軟肋就在于里面眾多的摩擦片,如果油壓不夠導致摩擦片無法提供足夠的摩擦力,這時候變速箱就容易出問題。雙離合變速箱
雙離合變速箱分干式和濕式,干式雙離合不穩(wěn)定這是事實,而濕式雙離合穩(wěn)定性則好的多。
干式雙離合不穩(wěn)定主要是這幾個原因:
1、分離軸承持續(xù)工作
普通手動變速箱分離軸承只在踩離合時工作,因為其離合器是常閉合狀態(tài)。而干式雙離合變速箱的離合器是常開狀態(tài),需要某個離合器傳遞動力了液壓機構驅動分離軸承給離合器片加壓,摩擦片結合開始傳遞動力。所以在汽車行駛過程中總要有一個分離軸承在持續(xù)工作,而分離軸承只靠內部潤滑脂潤滑,損壞的概率很大。
2、離合器片容易過熱
自動變速箱都有低速蠕行的功能,對于AT變速箱來說由于有液力變矩器,所以可以輕松實現(xiàn)這個功能。而干式雙離合只能靠離合器半聯(lián)動來實現(xiàn)。半聯(lián)動肯定發(fā)熱量大。而且干式雙離合由于在一個平面內布置了兩套離合器,所以每個離合器對應的壓盤摩擦面非常小,而且離合器單元并不和飛輪直接接觸,導致離合器系統(tǒng)熱容量很小,溫度升高很快,溫度過高系統(tǒng)會進入保護狀態(tài),變速箱不工作。而且離合器系統(tǒng)的軸承也是靠潤滑脂潤滑,沒有循環(huán)潤滑油散熱。所以長期高溫也很容易導致軸承損壞。
所以說干式雙離合變速箱不穩(wěn)定是先天結構導致的,有些有經驗的駕駛員可以通過低速行駛手動模式等限制變速箱離合器頻繁動作來避免離合器過早出問題,但是對于不太了解的新手來說經常低速行駛無疑會更容易出問題。
而濕式雙離合變速箱其離合器系統(tǒng)和AT里的是一個原理,通過摩擦片和鋼片組傳遞動力,而且摩擦片和鋼片都泡在油里,基本上不需要擔心高溫的問題,其穩(wěn)定性遠高于干式雙離合。
不過干式雙離合和濕式雙離合其換擋機構和手動變速箱是一樣的,換擋時都有齒輪結合的動作,雖然說電控系統(tǒng)基本不會掛錯擋位,但畢竟比AT多了一步操作,也就增加了一部分不穩(wěn)定的概率。
所以說AT變速箱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穩(wěn)定性確實要比干式雙離合高得多但是對比濕式雙離合來說穩(wěn)定性并沒有壓倒性優(yōu)勢。對于家用車來說選擇AT和濕式雙離合都可以,畢竟其穩(wěn)定性絕對能滿足日常需求,干式雙離合并不十分推薦。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