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假期策劃
時間上的安排還是很有講究的,甚至是決定性的,計劃15天的行程,應該有1到2天的松動,即17天。否則,就出現(xiàn)趕路甚至是夜行現(xiàn)象。按計劃行事屬理想狀況,實際發(fā)生的困難很難預想周全,合理、及時的調整達致盡量受控狀態(tài)也就不錯了。
雖說夜行是免不了的,但這次趕了三晚的通宵,不宜提倡。第一晚是南寧至昆明(9月24至25日),屬于車隊最佳狀態(tài)(就這時最象一個車隊了);第二晚是撞山后的瀘州敘永至貴州大方(10月5至6日),屬二分隊最艱難時分,集體精神與個人意志配合很好,竟也熬過來了;緊接著第三晚是7日早上趕到陽朔,這時沒料到撞過的車子還可以跑到110公里/小時。
四、體能及心理狀態(tài)調整
自駕車旅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所謂“目的地”往往是象征性的,更多的享受是在途中、在過程中。就那這次稻城來說,風景是周圍分散的,從中甸至成都(不走二郎山)之間呈帶狀分布,如何才能攝取更多的景物,正好是自駕車應充分發(fā)揮之處。這樣,對體能的要求倒不是專業(yè)運動員般高、強,而是要平均、平衡、平穩(wěn),每天不應有大的起落,最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能”坐車(單這點就可以篩掉很多人)。
另外,體能與飲食有莫大的關聯(lián),早餐應強制執(zhí)行,午飯結合行車調整安排,是一天中承前啟后的最佳解決之道,晚飯倒是次要位置。也許,這只是本人肚子的特性,因為行程中的午飯沒落實好。
個人心理狀態(tài)對自由組合的車隊運作至關重要,自我約束是關鍵,要合群,平時“橫挑鼻子豎挑眼”的話就難搞了,多開開玩笑,多點自嘲也無不可?傊,置身風景走廊、如詩如畫、似夢似幻般世外桃源,迷失一下本性又何妨,這樣養(yǎng)精蓄銳后回到原來的生活圈子里再大顯身手吧。有些事情確實憋得難受,也盡量從檢討自己開始。
參考體能指數(shù):本人出發(fā)前75公斤,回來銳減至71公斤不到,難怪到運動場時覺得輕松許多。為此,制訂“每至75公斤警戒線時,就要琢磨發(fā)起類似效果的活動了”。
[上一頁] [1][2][3][4][5][6]
[下一頁]
|